Dapp Pocket專欄/ 專家來訪: Diode 的 CTO Dominic Letz

By Dapp Pocket/ 區塊誌授權轉載

專訪PodCast

DeFi 專家來訪第三集,我們把視野放大到 Web 3.0 生態系,很榮幸邀請到 Diode 的 CTO Dominic Letz,來跟我們聊聊區塊鏈對於物聯網普及的重要性,還有 Diode 在區塊鏈共識和超輕客戶端上的創新,讓輕薄短小的物聯網裝置也能直接與區塊鏈連接,實現真正去中心化的物聯網架構。

Web 3.0:永久、自動運營的網路基礎建設

Web 3.0 的任務是讓網路永久自動運營下去,網路上的服務不依賴任何一間公司、不受限於任何一個管轄權國。大多我們賴以度日的網路服務都是由大型科技公司提供,數據存放於大型伺服器裡。如果我們能建立一個大規模去中心化的系統來提供這些已成為公共財的服務,這些人才濟濟、充滿競爭力的公司們就能夠將資源轉移到更有野心的研發專案上。另外,在這個去中心化的過程裡,網路服務產業將不再被科技巨頭壟斷,而是透過儲存、頻寬市場化的過程,引入大量的新競爭者,大幅降低成本,並在這些去中心化基礎建設上打開一片創新空間。

區塊鏈是物聯網普及的關鍵

對物聯網裝置來說,「獲取正確時間」和「驗證客戶認證」是個永恆的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cyclic dependency / 循環依賴)。因為,需要驗證客戶認證是否有效、尚未過期,需先掌握目前時間,而掌握時間的方式正是向可信任的客戶詢問時間,在詢問之前必須先行認證。另外,今天的網際網路架構是藉由公開金鑰基礎建設 (PKI /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來處理伺服器認證的問題,PKI 的架構裡卻有滿滿的資安漏洞,屢屢受到中間人攻擊 (MITM / man-in-the-middle);實現路由連接的邊界網關協議 (BGP / Border Gateway Protocol) 也屢屢受到路由劫持、流量誤導 (traffic misdirection) 的攻擊。

透過區塊鏈實施點對點安全數據傳輸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解法,區塊鏈項目例如 IOTA 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創立的。然而,物聯網裝置的硬體資源往往非常有限,例如我們不會期待部署在農田裡的水分感測器擁有數 MB 的記憶體。目前主流區塊鏈 (比特幣、以太坊、IOTA) 等對客戶端的記憶體需求非常高,就算是以太坊輕客戶端 (light client) 也要求 150MB 的記憶體,IOTA 的節點則需 1GB 的記憶體。物聯網裝置往往受到這樣的侷限而無法將數據直接傳送上鏈,必須透過中介的閘道,導致資安上的單點脆弱性。

Diode:點對點即時串流協議

如果說 IPFS 想實現的是持久且分佈式儲存的星際文件系統,那麼 Diode 想實現的就是持久、分佈式驗證、低硬體資源需求的「星際串流系統」,創造屬於 Web 3.0 的 TCP/IP 協議。由 Dominic 主導研發的 Blockquick (論文) 利用改良版的 Nakamoto 共識機制,透過礦工共識聲譽表格 (consensus reputation table) 的設計、快速更新和低速更新兩種模式,讓節點只需要數十 KB 的記憶體即能主動驗證礦工的可信程度,從區塊頭中獲取正確的時間戳記,完成安全連接,進行點對點的即時串流傳輸。因此,就算是 Raspberry Pi 和 Arduino 也能將數據直接傳送上鏈,實現真正去中心化的物聯網架構。

目前 Diode 已發布 prenet,任何人都能下載運行其 command line 客戶端與 Diode 區塊鏈連接,成為數據的接收方和發布坊。Diode 也架設了類似 Infura 的閘道節點,用以太坊地址定址的方式將台北柏林等地的即時影像串流發佈到區塊鏈上。隨著以太坊 2.0 上線,實現大幅擴容,Dominic 預期未來將有新的社群網路、視訊服務、VR 服務等架設在 Diode 區塊鏈上,不需依賴 AWS、GCP 等中心化服務提供商就能向全世界用戶提供低延遲的數據串流服務。最終,一如 IPFS 希望成為人類登陸火星後在星球之間運作的檔案系統,Diode 則希望成為星球之間的即時數據串流系統,成為 Web 3.0 基礎建設的一部分,永久且自動的運營下去。

其他還有

  • 對以太坊 2.0 的看法
  • Web 3.0 生態系裡最欣賞的人物
  • 對物聯網終極未來的想像

詳細訪談內容請收聽 Soundcloud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