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外立夫專欄/ 老實說EP1 : 銀行員到底怎麼看Fintech新創?
By 立夫 /區塊誌授權轉載
勇敢築夢,轉換新職涯
綿延不絕的梅雨稍稍得到舒緩,在雨過天晴的早上,終於有時間讓自己靜下心來沉澱,想一想最近生活上的改變。離開學校後,懵懵懂懂的進到銀行上班,過著外人所謂金飯碗的生活。確實,在法規、制度的保護傘下,能做與不能做的界線劃分地明明白白,大家也不太操心所謂的持續性創新是否存在,因為更害怕的是採到紅線,被主管機關K。
記得剛入行第一年自己心中暗自許願,20年後不要跟吃午飯隔壁的大叔一樣,不修邊幅又過著重複的生活,人生應該能更多點色彩,但是不知不覺也過了6年多每天Suit & Tie的日子,後來在輕熟男的階段決定第一次職涯轉換,到新的領域中挑戰,其實就是想讓自己活得有感覺一點。
以前主要負責企業客戶的現金流管理,除了規劃與建置客戶所需收付款產品外,還常常被交辦處理專案業務,多數是無明顯效益客戶與無明確定義負責單位的業務,更白話點就是銀行不懂在幹嘛的客戶。也因此讓我有很多機會接觸到跨領域與最新的事物,區塊鏈、平台經濟、共享經濟與跨境匯款等等Fintech領域公司,就是財經新聞上聽起來很厲害的幾個詞兒,有時候還會排列組合地一起出現。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每個月總是會見上幾間不同種類的新創公司,聽著他們講述自己的商業模式與未來目標,靜靜地聽著他們希望銀行如何幫忙公司成長使用者數或著讓他們的業務模式可以運行。自詡為新時代銀行員,總敞開心胸,認真想要聽聽看有沒有能夠幫上團隊的地方,但是真的很常遇到不知道在講什麼、在幹嘛的團隊,胡扯的、忽悠的也是不少,記得還有幾次不小心聽到睡著…實在是對抗不了周公。
行員在意的點,可能跟新創老闆你想的不一樣
就針對這幾年的經驗,以下就分享幾個筆者個人初步會看的點:
(1) 市場接受度,如果我自己是消費者,我會買單這個服務或產品嗎?
(2) 經營團隊成員是否有相關領域專業,核心成員”感覺”是否誠信正直。
(3) 有無明顯違反相關規定或是法令,尤其在台灣金融犯罪是堪比殺人放火的。
(4) 銀行相對應的作業成本是多少,是否需要額外開發系統,還有規章辦法?
(5) 是否有對應的效益,收益、存款、政府的硬性要求或甚至新聞宣傳效果。
只要是有點有趣的案子,筆者大概都會花一點時間進一步了解,其實那段時間也是蠻有趣的,但是必須老實說,我算是異類,很多同事或是同業都疲於為自己年度KPI努力,說真的新創公司對於銀行員來說,很難有顯著的幫助(KPI連動年終獎金囉),反應可能稍微冷淡一點,但是身為專業的金融從業人員,大多會很有禮貌的回覆,像是”這個我們回去內部評估看看”或著是”那就再請你們會後用email回答我們剛剛幾個疑慮”大概就是興趣不太高的制式回答,也提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