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伶

數位轉型新趨勢!台灣去中心永續發展聯盟凝聚台灣正向力量 共同聚焦SDGs淨零碳排目標

臺灣區塊鏈愛好者協會於今日(  9 月 7 日)發起「台灣去中心永續發展聯盟(Decentralized-ESG, dESG.tw)」(以下簡稱dESG.tw),在全球永續發展及淨零轉型的趨勢下,向各界倡議透過區塊鏈 3T(Trust, Transparency & Traceability)特性,支援企業推動 ESG MRV(Measurement, Reporting & Verification)機制,未來將積極結合 Web3 創新技術、NFT 項目社群等,共同聚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dESG.tw聯盟發起儀式在 N24 台北方舟區塊鏈創新育成基地舉行,應邀出席貴賓包括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暨無任所大使簡又新、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林子倫副執行長、立法院聯合國永續發展促進會會長暨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立法委員蔡璧如、美國懷俄明州亞太商務辦事處處長朱裕誠、臺灣區塊鏈大聯盟廖世偉指導委員、台灣氣候聯盟彭啟明秘書長、國發會產業發展處詹方冠處長等。

dESG.tw 去中心永續發展聯盟召集人詹婷怡表示,2015年聯合國成發表《翻轉我們的世界: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作為行動指引,該議程著眼於人、地球、繁榮、和平、夥伴關係等重要聯繫,以促使全球團結努力,並一步提出「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簡稱SDGs)」──包括17項核心目標(Goal)及169項具體目標(Target),陸續建立數百項指標用以衡量實踐情形,台灣金管會也攜手金融與資本市場宣示包括「建構ESG生態系」等藍圖。在此同時,除腳步原屬領先的歐盟之外,台灣國發會也於 3 月宣布「2050淨零碳排路徑規劃」,環境永續治理 ESG 已全面性成為國內外企業都須面對的永續發展議題。而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本質,正符合在各項規範標準尚未明朗時,能集結眾人智力疊加優化形成共識,由下而上形成標準的最佳方法,期待藉此發起大會能拋磚引玉,為眾人搭建平等互惠的平台。

簡又新大使致詞時表示,「永續行動不只關乎個人意願,當『淨零碳排』成為舉世目標、減碳成為新的商業價值時,高碳排國家可能因此失去競爭力,遭全球市場無情淘汰,而聯合國推出 SDGs 代表鳴槍開跑,是一定要做的趨勢,很高興區塊鏈愛好者協會與dESG.tw 去中心永續發展聯盟能發起召聚這麼多新創技術共同來為地球永續提出新的解方。」立法院聯合國永續發展促進會會長暨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及共同召集人陳美伶也特別以影像傳遞對於科技應用支援永續發展創新的支持。

臺灣區塊鏈愛好者協會作為首個發起節點,由榮譽理事長也是 NCC 前主任委員詹婷怡擔任召集人,共同召集人包括臺灣區塊鏈大聯盟總召集人也是國發會前主委陳美伶、好事交易所執行長羅偉銘、NFTBoard 共同創辦人張容彰、臺灣區塊鏈愛好者協會理事長高崎鈞。發起儀式中透過召集人及貴賓等代表手持象徵 Web3 組成加密錢包之 12個 吉祥助記詞「pilot, enable, ability, truth, action, project, proof, trust, machine, develop, digital, economy」之私鑰,讓未來聯盟內眾人智慧的結晶與貢獻,能記載在鏈上永遠留存。此次盼望藉由「台灣去中心永續發展聯盟(dESG.tw)」的發起,聚焦 SDGs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邀集Web3 新創技術團隊積極運用區塊鏈技術,支援眾多永續公益團體與企業產業界。

發起大會當天,dESG.tw也主辦去中心永續發展論壇,邀請的分享講者包含尤努斯基金會蔡慧玲董事長、好事交易所羅偉銘執行長、微生活 NFTBoard 張容彰共同創辦人、ITM 國際信任機器陳洲任執行長、美商中經合集團孫紹祖副總經理、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區塊鏈技術發展科王聖傑規劃師、Frontier 台灣通用紡織科技趙均埔董事長、da0 零時道葉向林 Co-organizer、元浪潮 Newave Capital 林翰霆執行長、紅樓資本楊曜陽董事長、鳴周科技劉元平執行長以及臺灣區塊鏈愛好者協會高崎鈞理事長等。在論壇中分別就如何以創新技術與營運模式在認證、憑證交易、時戳檔案備存、NFT創新應用等面向,甚至包括在特定領域如數位紡織、氣候變遷等實際已開發的應用及未來規劃進行分享。

國發會七箭齊發 公布『後COVID-19臺灣經濟發展對策』報告

今年初以來,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急速蔓延全球,帶給全球經濟前所未有的影響。但危機也是轉機,為加速疫情後的景氣復甦力道,並掌握後疫情所帶來的新競爭優勢,國發會自3月即密集請益產業界、學界、智庫等專家學者,針對後疫情時代的產業機會及經濟發展方向提出看法,據以研提「後COVID-19臺灣經濟發展對策」報告。

國發會
後COVID-19臺灣經濟發展對策』新聞稿全文 網頁
後COVID-19臺灣經濟發展對策』報告全文電子檔 pdf (點我下載

COVID-19 疫情原先於中國大陸地區流行,不料自3月起擴散至歐美等地區,範圍擴及187個國家或地區。為抑制疫情擴散,各國相繼採行各項隔離與封鎖措施,造成人流、物流、金流等流動性困難,進而對全球生產、消費、貿易、金融及就業等層面產生巨大衝擊與深遠影響,導致國際機構紛紛調降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主要國家經濟展望恐陷入衰退。我國為小型開放經濟體,國際景氣下滑難免影響我國經濟前景,國內外主要機構則預測我國2020年經濟成長率介於-4.0%~2.37%,然而因國內疫情控制得宜,且未封城、未停工、未停產,整體經濟受疫情衝擊相對輕微,加上政府積極推動紓困振興措施、加速執行公共建設等,均有助於維持經濟成長力道。

因應疫情過後的新經濟模式,政府應跳脫舊有框架,以前瞻與嶄新思維超前部署,推動後COVID-19臺灣經濟發展對策,國發會綜合各界意見,針對疫情過後的消費商機、產業發展,及資金協助等層面,提出七支箭重點對策。

後COVID-19臺灣經濟發展對策 國發會射七支箭!-數位含金量決定成功之關鍵_0
國發會綜合各界意見,針對疫情過後的消費商機、產業發展,及資金協助等層面,提出七支箭重點對策

第一支箭「打造大健康產業」
科技與醫療是臺灣最有實力的兩大產業,結合兩者的智慧醫療,更是科技大廠紛紛著眼切入的商機。疫情過後,創新科技結合健康醫療領域應用的數位療法、智慧醫療、精準醫療、數位防疫等,將驅動臺灣大健康產業的推進。創新科技及新興商業模式的法規調適應積極啟動,以協助創新科技產品加速上市並進行全球布局。包括:(1)推動數位療法、(2)加速精準醫療發展、(3)助攻防疫科技產業、(4)健康促進服務產業發展、(5)智慧醫療系統輸出及(6)醫療監理沙盒等。

第二支箭「發展零接觸經濟」
因應COVID-19疫情,各國採行包括隔離檢疫、封城等前所未有的管制措施,限制全球數十億人口流動性,但也因此扭轉全人類互動方式,衍生各種零接觸新商機。零接觸經濟奠基於數位投資,雖有個資保護、操作介面不易、用戶體驗不佳等挑戰,但也代表未來潛在商機,將創造產業新價值。因應對策包括:(1)提升企業具備數位化能力、(2)透過虛實整合提供加值服務及(3)開發學習平台在地化應用等。

第三支箭「勞動巿場彈性化」
面對後COVID-19時代展現的新生活方式,就消費型態及新經濟模式,是一個由數位科技帶動新商業模式的崛起。考量平台經濟、共享經濟、零工經濟、訂閱經濟等新工作模式,均有別於傳統勞動型態,對既有的勞雇關係,以及工作條件等將產生重大衝擊,存在職業型態呈多元化、勞動價值觀改變、勞工轉職再就業機制不足等課題。因應對策包括:(1)增列「中間類型勞動者」,並提供高風險平台零工工作者基本社會保障、(2)創新與鬆綁勞動法制,滿足勞工多元工作方式選擇及企業聘僱彈性之需求及(3)協助勞工轉職及再就業,因應數位人才及人力殷切需求等。

第四支箭「臺灣成為亞太新創中心」
為加速產業朝數位化轉型,各國均十分重視新創事業(startups)發展。臺灣已連續連兩年在WEF評比中,與美國、德國、瑞士併列全球四大創新國,且臺灣具豐沛工程師人才及完整產業供應鏈等優勢,故臺灣應善用此契機,建構具國際競爭力的新創環境,打造臺灣成為亞太新創中心。因應對策包括:(1)引導企業能量,助新創成長及出場、(2)完備新創環境,加速掌握商機、(3)佈局AIoT創新服務及(4)厚實ICT發展,加速跨領域應用等。

第五支箭「發展資料經濟生態系」
資料為數位時代的新能源,跨領域資料串聯應用,可提升公共治理績效,並創造新商業模式。政府開放資料(Open Data)已行之有年,基於商業戰略利益,民間資料的開放與共享意願薄弱。為提高民間應用意願,應統合各部會公開資料格式,以利資料開放與民間應用鏈結。在數位經濟時代下,大數據運用與資訊共享為不可逆的趨勢,因此,資料流通、應用、管理以及資安等問題,已成為政府當前亟須面臨之課題。因應對策包括:(1)推動開放資料及資料再利用法制化、(2)建構國家級資料平台(Data Hub)、(3)提升公共建設數位含量,完善數位基礎建設、(4)積極與國際合作,促進資料跨境傳輸、(5)培育跨域資料分析人才及(6)建立資料經濟衡量指標等。

第六支箭「強化供應鏈韌性
疫情前美中貿易戰、科技戰,已致使美中產業鏈漸趨脫鉤(de-coupling),而此次COVID-19疫情更進一步造成全球供應鏈物流、原物料供應、人員流動之斷鏈情況,導致後疫情時代全球產業鏈恐將面臨結構重組。除了供應鏈危機外,COVID-19疫情對全球貨物運輸及人員流動的影響,亦提高全球農產品及糧食供應風險。疫情過後,我國該如何強化供應鏈韌性、調整全球布局,並確保國內糧食安全,是未來重要議題。因應對策包括:(1)協助企業調整全球佈局、(2)提升供應鏈彈性並強化關鍵研發、(3)建立異地備援機制、(4)建構國內自主糧食安全供應機制、(5)建置戰備物資的產業及(6)形成區域性夥伴供應鏈聯盟等。

第七支箭「建置數位資本巿場」
臺灣直接金融(透過資本巿場籌資)比重僅2成偏低,遠低於歐美及亞洲主要國家,另一方面銀行總放款金額仍不斷攀升,顯示企業偏好轉向銀行借款,凸顯臺灣過度傾向間接金融。近來COVID-19疫情的衝擊,巿場投資能量劇降,應以國家發展角度務實檢討國內資本市場功能,以提供企業直接融資的暢通管道,並配合政策上積極發展新創,協助解決新創籌資課題。透過金融開放及提高法制彈性,促進新創獨角獸及新創企業之成長。因應對策包括:(1)加速建立股權募資平台合格天使投資人名單、(2)放寬現行證券商股權群募平台之規定、(3)提供誘因,擴大天使投資人參與股權群募平台、(4)建置未公開發行公司股權交易平台、(5)放寬證券型代幣發行(STO)機制交易限制、(6)積極增加國內投資人的自主性,放寬企業募資規範、(7)協助優質新創上市櫃及(8)關注數位貨幣等金融創新議題發展等。

國發會強調本項報告不是疫情的立即紓困,而是應立即啟動的經濟發展規劃(Not immediate relief, but immediate kick-off)。COVID-19有如世界大戰,100多天內席捲全球,提醒人類反思許多結構性改革議題。只有大開大闔的思維,打掉重練及關機整合再開機,才能迎合新的需求。未來,數位與創新才是王道,既有政策措施、方案、作為都必須有數位含金量及創新的引擎,才有機會掌握新競爭優勢,提高數位生產力,展現新生活、新經濟與新價值。​